每個人都需要紙,誰需要想像紙?《Aperture 縫隙》觀展札記

受疫情影響之下,何其幸運臺灣的境況仍允許人們在合理範圍內自由活動、享受生活,Aperture 縫隙也才得以在這樣特殊的情景之下開展,為遵守防疫政策,有別以往制式的開幕典禮,改以虔敬的心安排媒體行程為展覽揭開序幕,FENKO 鳳嬌催化室更因著這樣難得的緣分,將焦點引入「紙張的源頭」,邀請媒體人、參展藝術家、貴賓來到鳳嬌 / 樹火位於埔里的老家——長春棉手工紙廠 / 中日特種紙廠,從縫隙最初的縫隙,那個引進光與流的源頭開始,步步尋訪,細細品嚐。(以下文章取自與會者之觀展札記)

文 / 林宛縈

七月的前一天,一輛大型遊覽車從台北市的鳳嬌催化室出發,車才起行,隨車的工作同仁們便貼心地遞上一紙提袋,裡面有早餐組、竹碳吸油面紙、紙扇、紙紗巾,以及一份文件,說明本日集合的目的地——紙的無限想像特展。

細數完紙袋內容物的那一刻,我已在想像不及的瞬間被紙包圍。

抵達位於台中大里的纖維工藝博物館,館長首先拿起麥克風,她說,這樣的展覽,對台中的民眾來說,不是很熟悉,需要花更大的勁道來讓他們理解和親近。

我想著所謂台北與台中的距離,在這個展覽中,縫隙是不是也是一種距離,若以紙的體驗為依據,在相異的空間生活的人們,內建的想像力是否會真有顯著的不同呢?

作為臺灣首座以纖維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,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首次以紙纖維為主題,具有承先啟後的特殊意義,圖為現任館長 郭敏慧。
FENKO 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 — 李依耘 Lino Lee,擔任本次特展策展人,分享展覽以「Aperture縫隙」為名,暗示著纖維之間的「縫隙」,能夠包容氣流、光影,以及一切微觀世界裡的細小分子,也是容許各種可能性萌發的空間所在。

 

 

展覽的最末,在藝術家王鼎曄的安排之下,泡在水缸中紙紗被刺眼的光環照耀著,鼎曄說那是紙所必須穿越的未來之光,恆亮的光環就是無限可能。一切的一切又回到了水,鳳嬌、樹火、一直到最初最初長春棉紙廠開始的地方,都因為清淨的水源,植物纖維在水裡重新排列,疊合出層層縫隙。

 

 

藝術家王鼎曄解構博物館過往以展品為主體的形式,並以「可以洗的紙」為題,打造光影水容器裝置 — 「紙 ● 裳」,讓紙的質材新生「紙紗」,在水中浸泡,自由舞動,久浸卻不會腐爛的紙紗,將刷新人們對於媒材的想像。

 

 

下一刻我們深入紙廠,靜靜欣賞著從水槽裡一次一次抄紙的外籍師父,從烤箱上ㄧ張一張烘紙的台灣阿姨,在我看來,他們都是日日修行內外合一的職人,同一動作一天重複個千百次,每一次的動作都必須身心腦相連、全神貫注。這麼多年來,機械仍然無法取代手工的原因,在於人所創造的縫隙是有機的,在動作之中,喜樂或悲傷會在縫隙之中遊走,讓摸到紙感的人,會想起自己的生命中也有縫隙,可以填充自己想要的樣子

世界的脈動或連結這裡是不存在的,他們眼前只有紙,一張兩張三張,蒸煙騰騰,當造紙成為行動時,真實大過於想像。

 

 

 

一趟難得的旅程,出自始料未及的疫情,卻讓我們回頭看見紙張源頭,回到纖維、水,孕育出這一切的土地,在埔里老紙廠旁就是一片嫩綠的筊白筍田,紙與自然果物同在這片土地上因為這群人的滋養而豐盛著,旅程的最後,以埔里豐饒的果物舒展身心。Aperture訴說的不只是紙張的故事,更是台灣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景象,關於你、我、我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「紙的無限想像特展」是 FENKO鳳嬌催化室、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共同交織而成的,在一個因緣具足的疫情時代,將舉步行來的點滴創造做出階段性的回顧與總結,放入一個可以容納如此龐大又連綿的家族企業的時空之中。每一個家族份子及其企業所庇蔭的人們,手牽著手驕傲地望向我們,他們用眼神邀請每一個人,一起走進那個為紙拼下的生命與生活版圖。

 

 

左起中日特種紙廠 副總 蔡文斌、FENKO 鳳嬌催化室 執行長 陳瑞慧、品牌總監 李依耘、中日特種紙廠 副總 陳禹仲 於工廠前合影。

 

 

 

至於我們為什麼需要想像紙?或許是藉由縫隙看見自己,透過純白反射自己,紙是一種方法,它剛好在此時此地,留下空氣中名為「我」的面貌。

 

 

 

Embryo / 胚胎

Childhood / 童年

Adulthood / 成熟

 

 

 

▍▍▍▍Aperture 縫隙 —— 紙的無限想像特展 ▍▍▍

▧ 展覽期間| 2020.7.1 (三) — 2020.11.1 (日)
▧ 展覽時間|週二至週日 9:00 — 17:00 (週一休館,國定假日另行公告)
▧ 展覽地點|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(臺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)
▧ 活動資訊|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572240157019868
▧ 免費入場